歌劇院的設計者是丹麥人約翰•烏頓(Jorn Utzon),他於2008年底過世;但是,歌劇院的設計師本人,卻從未見過這座建築的完成後的模樣。因為,約翰•烏特榮在歌劇院完工之前,就像賊似的偷偷地逃開了工作崗位;之後,他又改名換姓悄悄地離開了澳大利亞;而且,終其一生沒再回來.......
1957年,不到40歲的約翰•烏特榮意外的獲得了歌劇院設計比賽的頭獎;據說,他的設計方案是被一名評委從垃圾桶裏“搶救”出來的;因為,這位評委認為,這是一個天才的充滿詩意的奔放不羈構想。。。但是,此時他的設計只是一個初步構想,尚有諸多內部設計和工程方面的技術關口並未攻克。那時,由於當時執政的州長非常賞識這個方案;所以,他在約翰•烏特榮還沒定案之前,就迫不及待地請建築隊先動工了。
<門口的設設概念模型>
歌劇院似揚帆待發之白帆的屋頂,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製的陶片鋪成,並經過特殊處理,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蝕。然而,此處的工程正是其最困難之處;因為,早期此部分的【力學計算】和【施工技術】問題的對策還未成熟;起初,是想採用現澆注鋼筋混凝土做成橢圓形的雙層薄殼,在中間夾著一個空隔層。但是,採用這種做法需要體積龐大的預鑄模和繁雜的支架結構,且視覺效果也不如預期。後來,約翰•烏特榮從剝桔子皮時得到瞭解決之道的靈感;這時,他想出解決的辦法:就是將所有房頂殼片都採用相同的球面曲率;換言之,就是先以一個半徑為76.3米的球面為模型,構成歌劇院屋頂的大大小小的多角形殼片,全都從該球面模型的表面取樣;就此,每個球面殼片可以劃分成許多的細部;然後,再吊起拼合,以鋼筋將它們支撐住以組合成一整片球面,就組成了今日我們所見的歌劇院的屋頂。
起初,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,為了籌措經費,除了募集基金外,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雪梨歌劇院彩券。本來,一切都在按計劃有序地進行,但是在1965年的政府更新的選舉以後,新當選的州長與約翰•烏頓因預算與及指揮調度權的問題,兩造發生了激烈的衝突。事情發展到後來,州長不但拒絕提供資金,還要求他繳交巨額的稅款。因此,至1966年2月,約翰•烏特榮已債台高築,且高達十萬元;所以,他不得不以請辭為威脅,想藉此逼著州長讓步。然而,1966年3月4日,他出席與州政府開協調會;但是,在會議破裂後,約翰•烏特榮從州議會的後院翻牆逃跑了,主要為的是躲避媒體的追逐。一個多月之後,4月28號,他易名棄雪梨而去。此去,他終生就再也沒有回來過雪梨,當然也沒見過他親自設計的雪梨歌劇院。
然而,儘管如此,事後這項工作由澳洲建築師群接手,其中包括Peter Hall、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名建築師合力完成;終於,歌劇院還是在1973年竣工了,並在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;當時,還邀請了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親臨開幕式。可是,其最終的造價超過1億澳元;相較之下,比起初的預算足足高了約十倍。而且,當時歌劇院的落成典禮,不僅沒有邀請這位設計師參加,甚至連他的名字都未曾提及。
多年之後,約翰•烏頓於2000年,又與澳洲政府簽訂協定,協助歌劇的內部改造的設計工程。2003年,這座傳世的建築嬴得“普利策建築學獎”。同年,雪梨大學授予約翰•烏特 榮榮譽 博士的稱號;此其時,澳洲政府和雪梨政府也分別授予他榮譽澳大利亞勳章(Honorary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)、雪梨榮譽公民(Keys to the City of Sydney)稱號。
如今,約翰•烏頓的兒子和孫子都參與了雪梨歌劇院的翻新工作;據說,這爺倆在如何維持這座建築的“純一性”的議題上,也曾發生了歧見。
在不同的時辰,如清晨或黃昏;從不同的位置,如陸地或渡輪,來觀看雲彩光影與地形視角給雪梨歌劇院帶來的變化。她,有時候看似帆影憧憧,或遠帆雲影、揚帆待發,有時候又像是一頂頂成列的教廷衛士的銀盔,也有時好比展開的一對對東洋摺扇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