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各國情人節傳統都不同,義大利人相信情人節早上第一個經過窗前的男子,就是自己的白馬王子,但這樣的傳統很嚇人,女人的幸福賭注過於冒險。妳可以嘗試親手製作巧克力甜點,送給心儀對象表白;有情人的,更要利用巧克力讓感情加溫!
 



不管巧克力有沒有致命的吸引力,如果你想在情人節送巧克力,讓你的情人知道你效法比爾捧著踫踫亂跳的花心送的巧克力,不僅是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寶貝,而且是「神的食物」,或許也可幫你敞開情人踫踫亂跳的花心呢!為什麼情人節要送巧克力?來源或許已不可考,但不管這個傳統是怎麼來的,巧克力與愛情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,反正,最幸褔的是中國人,七夕情人節之外,2月14日再過一次西洋情人節,有這麼多品嘗巧克力的機會,誰管當初是誰規定情人節要送巧克力的?!


台灣的情人節習俗,跟著日本腳步走的人不少,日本人習慣2月14日是女性送巧克力給男性的日子,再過一個月,也就是3月14日的白色情人節,是嘗了甜頭的男性得回贈禮物的日子。過去情人節與白色情人節是表白及答覆的戀愛拉踞戰(等一個月的答覆真夠折磨人!),現在卻成為建立人際關係的好方法,不管心不心儀,只要是家人、朋友、上司、同事甚至是客戶,巧克力儼然是日本現代女性「多禮」的表現機會。


情人節為何流行送巧克力?


生為中國人的立即好處是一年可以過兩次年和兩次情人節。在西洋情人節,巧克力是最受歡迎的禮物之一。然而,你有沒有好奇過西洋情人節最受歡迎的禮物之一,為什麼不是香蕉而是巧克力呢?


原來,巧克力的背後是有一些神秘的力量。有一些報導曾經指出,巧克力對女生有致命的吸引力 -- 是女生最酷嗜的食物中的排名第一,尤其是在月經期間。此外,巧克力不僅含有大麻類分子會令人感覺快樂,還含有苯乙胺醇(phenylethylamine)分子會模仿戀愛時的腦部化學,因為戀愛時腦部的苯乙胺醇(phenylethylamine)分子會增加。


這些報導竟然都被花心的比爾 (Bill) 瞎貓踫死耗子的看到,使得比爾的花心像坐踫踫車般的踫踫亂跳,異常性奮。於是,比爾便開始用巧克力來誘拐女生,而且這招竟然奏效。


有一回比爾出差到西班牙,看到紅磨坊裡秀色可餐的卡門,性奮的花心怒放,便對卡門祭出巧克力的致命吸引力。不過,巧克力對秀色可餐的卡門卻發揮不了作用,使得比爾只能抱著踫踫亂跳的花心在一旁目瞪口呆、無奈的乾垂涎三尺。


酷嗜巧克力的原因


比爾很奇怪巧克力的致命吸引力,在美國老家不管是對希拉蕊 (Hilary)、莫妮卡 (Monica) 或其他族繁不及備載的女生們都屢試好爽;然而,為什麼到了西班牙,卻對秀色可餐的卡門就不管用呢?比爾便請賓州旭朋斯堡 (Shippensburg) 大學的 D Zellner 幫忙尋找答案。


Zellner 等人在 1999 年食慾 (Appetite) 期刊的一項研究,便對 240 名西班牙和 178 名美國大學生做一項問卷研究。結果發現美國大學生中,男生有 60% 酷嗜鹹的或肉類食物,而女生則有 60% 酷嗜甜的食物。至於對西班牙的大學生,研究結果也是類似,大多數的男生酷嗜鹹的或肉類食物,而大多數的女生則酷嗜甜的食物。這個結果建議,男生和女生對食物的酷嗜可能有生理上的基本差異。


在酷嗜甜的食物中,美國大學生有接近 50% 的女生酷嗜巧克力,而男生卻低於 20%;至於西班牙大學生,男生和女生都只有約 25% 的人酷嗜巧克力。所以,酷嗜巧克力者的比例,美國大學女生約是西班牙大學女生的一倍。這個差異顯示,普天下的女生並不是因為天生生理上的原因而酷嗜巧克力。


美國女生酷嗜巧克力的原因可能跟文化和商業行銷有關。巧克力在美國十分風行 (美國每人一年平均吃 6.5 公斤),但在西班牙卻不是。同時,一窩蜂是人類心理學的已知現象。所以也許是美國文化的熏陶和商業行銷,造成美國女生特別喜歡一窩蜂酷嗜巧克力。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酷嗜食物,所以如果想當到世界各國獵取異國芳心的花心比爾,顯然是需要做很多功課的。



巧克力的神秘色彩?


除了文化的熏陶、成功的商業行銷和好吃的口感外,巧克力是西洋情人節最受歡迎的禮物之一的背後,還有什麼可能的神秘色彩呢?


談到神秘色彩,有一個著名的神秘遺跡是在塔巴斯哥 (Tabasco) 已經樹立了三千多年的人頭雕塑巨石。這項著名的神秘遺跡就是歐美克人 (Olmecs) 的傑作。雖然不知道巧克力和這項神秘人頭巨石遺跡有什麼超友誼的關係,歐美克人 (Olmecs) 可能就是最早使用巧克力的人。阿茲特克人 (Aztecs) 稱巧克力飲料為 cacahuatl -- 也就是「可可水」的意思,而馬亞人 (Mayans) 則稱之為 chocol haa -- 也就是「熱水」的意思。林奈把可可樹的學名叫 Theobroma cacao,其屬名 Theobroma 是源自希臘文「神的食物」,而種名 cacao 則是沿用土著用語。巧克力被認為是新大陸送歐洲最有價值的禮物 -- 巧克力可能是哥倫布在 1502 年第四次航海到新大陸時帶回歐洲。


巧克力的傳奇事蹟
600年 ─ 「Xocoati」
巧克力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前經已誕生。要數最先懂得利用可可的民族,可追溯至七世紀的馬雅族人。他們利用可可豆製成一種飲料,在宗教儀式中飲用,名為「Xocoati」或「chacau haa」。
1502年 ─ 長在樹上的銀子
雖說是哥倫布首先發現可可樹,但實際上是來自西班牙的征服者最先發現可可豆原來是「長在樹上的銀子」。1513年,西班牙人Hernando de Oviedo y Valdez告訴別人他用了100顆可可豆買一個奴隸。
1519年 ─ 一試傾心
1519年4月,當西班牙征服者Herman Cortes在墨西哥塔巴斯科州登岸時,墨西哥皇帝Moctezuma以為是羽蛇神按傳說預言從大海中回到墨西哥。所以Moctezuma皇帝熱情款待這位「羽蛇神」,並且言聽計從,接受西班牙統治,更將可可種植園進貢給他。Moctezuma把略帶苦味但他深信具催情作用的巧克力飲料介紹給 Cortes,Cortes即時被「種銀」的想法深深吸引。
1528年 ─ 甜美之路
Cortes帶著可可豆和泡製巧克力的工具回到西班牙,製作程序記載於1530年撰寫的史記內:「取30顆可可豆,注入1夸脫(即1/4加侖)水,然後加 熱並輾成粉末。再加入一種橙紅色的天然色素和香料調勻。」其後,西班牙人將種植甘蔗的技巧引入墨西哥,而在傳統哥倫比亞烹調法中加入糖和雲呢拿的構思,令巧克力能夠瘋魔全歐洲每一顆心。
1606年 ─ 聲名遠播
雖 然起初被西班牙王室小心奕奕看守著,但巧克力最終亦能排除萬難,輾轉流傳到Spanish Netherlands (即現時的比利時)。意大利商人Anton Carlettie成功打破了西班牙培植可可樹和買賣可可豆的壟斷局面,將珍貴的可可豆傳入意大利,而「Ciccolattieri」亦很快能夠融匯貫通泡製巧克力的藝術。
1657年 ─ 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
全球第一家巧克力茶座在倫敦隆重開業。由於當時的可可豆非常昂貴,唯獨最富有的上流人士才可以品嚐得到。但隨著可可豆價格逐漸回落,這類巧克力茶座紛紛開業,成行成市,甚至開始取代咖啡店、茶室和酒吧。
1671年 ─ 「Praline 果仁糖」的起源
Plessis-Praslin公爵的廚師不小心把煮融了的糖漿倒在杏仁碎上,公爵品嚐過這款意外之作後讚不絕口,並以自己的名稱命名。Praline果 仁糖就是這樣誕生:在杏仁或去殼果仁上倒入焦糖,然後輾碎即成。其後,比利時巧克力製造商將製法加以改良,將Praline放入小餅乾中間,然後在外層蘸 滿巧克力。 1674年 ─ 首款巧克力美食
正當全歐洲仍然將巧克力視為極品飲料之際,英國的甜品師傅已開始發揮創意,將可可粉加入蛋糕當中,這是全球首款利用巧克力烹調的美食。另一款新創意在十七世紀末出現,繼而於十八世紀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在法國興起,就是巧克力糖。法國人將巧克力糖放入精緻的糖果罐中隨身攜帶,方便隨時享用。
1697年 ─ 由比利時布魯塞爾流傳到瑞士蘇黎世
當時的比利時已經成為享負盛名的巧克力中心。蘇黎世市長在比利時發現了這款人間極品,決定將巧克力引入瑞士,怎料此舉竟然帶來了深遠而美妙的影響。
1712年 ─ 衣錦還鄉
巧克力在十八世紀初終於衣錦還鄉,回到北美洲。短短十數年間,波士頓已豎立色彩繽紛的廣告牌,宣傳歐洲進口的巧克力。
1746年 ─ 巧克力天空的一片雲
供應巧克力飲料的茶座依然大行其道。在1720年左右,威尼斯和佛羅倫斯尤以調製巧克力飲料的技巧遠近馳名。但要數對巧克力味道帶來大突破,則非英國莫屬了。1746年,一群巧克力愛好者創立首個巧克力俱樂部,並且構思以牛奶代替水沖調巧克力。
1778年 ─ 工業革命如火如荼
法 國人Doret發明了一部機器,代替人手磨可可豆和攪拌巧克力漿。1780年,一位企業家在 Bayonne開始用機器生產巧克力。有賴十九世紀的工業發明,我們今天才能享受到美味的優質巧克力。製造優質巧克力必須經過三個步驟:徹底洗淨精選的可可豆,烘焙可可豆以帶出香味,以及磨碎可可豆和糖(製造牛奶巧克力的話便要加入牛奶)。每個過程必須一絲不苟。
1819年 ─ 瑞士出產黃金磚
蘇黎世市長從布魯塞爾引入巧克力後122年,Francois Louis Cailler在萊蒙湖畔開設全瑞士首家巧克力廠,生產出歷史上第一塊巧克力磚。
1847年 ─ 英國帶頭闖出新路向
Francis Fry和Joseph Fry兄弟採用Van Houten方法研製巧克力,發掘出一種結合可可豆、糖和可可油甘甜味道的方法,闖出巧克力味道的新路向。
1879年 ─ 幼滑的祕密
瑞士一直孜孜不倦改良產品,最終在1875年取得成果,Nestle和Peter將奶粉加入以可可、糖和可可油混合而成的材料中,創製出牛奶巧克力。1879年,Lindt進一步改良精製巧克力的技術,提升巧克力的香味和增加香滑的口感。 1926年 ─ 比利時Godiva Praline果仁糖面世
比 利時首先想出將美味的奶油、杏仁軟心和其他果仁放入巧克力中間,成為小小的軟心巧克力。1926年,Draps家族在布魯塞爾開設一家工藝店,配備全國最 優秀的設備和設施。Joseph Draps能夠在藉此充分發揮他的才華,成為一流的巧克力大師,逐步實現他建立全球首屈一指,受食家推崇備至華貴巧克力品牌的理想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ina  的頭像
    Gina

    Gina 碎碎念的日子

    G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